公元1449年夏,蒙古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大举南下,铁骑如潮水般涌入明朝北部边境。边关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京师,初战失利的消息让整个朝野为之震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极力怂恿下,决定效仿其曾祖父永乐大帝的雄风,亲自率军出征。
七月十五日,意气风发的明英宗在朝堂上宣布亲征的决定。这位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帝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对王振言听计从。在仓促之间,他只给十万大军两天的准备时间。京城内外顿时乱作一团,兵器甲胄尚未备齐,粮草辎重也严重不足,许多士兵甚至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被迫踏上征程。
七月十七日清晨,北京城的朝阳门在蒙蒙细雨中缓缓开启。明英宗身着戎装,在王振等一众太监的簇拥下,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临行前,他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代理朝政。然而这支号称\"御驾亲征\"的队伍,实际指挥权却完全掌握在太监王振手中。这个目不识丁的宦官狐假虎威,对将领们颐指气使,俨然以统帅自居。
展开剩余67%行军途中,王振的专横跋扈令将士们苦不堪言。他既不懂兵法韬略,又刚愎自用,动辄以军法威胁将士。连绵的阴雨更让士气跌至谷底,未及交战,军中已出现大量病患。八月初一,当疲惫不堪的明军抵达军事重镇大同时,雨势愈发猛烈。随行的文官武将纷纷跪谏,连钦天监监正彭德清也以天象不吉为由,恳请皇帝班师回朝。
然而王振对这些忠言充耳不闻,他厉声呵斥道:\"此乃天命,岂可违逆!\"在他的坚持下,大军继续冒雨前进。八月十三日,明军在野狐岭遭遇瓦剌主力,一败涂地。残部退守土木堡时,兵部尚书邝埜发现这个废弃的堡垒既无粮草又缺水井,建议急行军二十里退守居庸关。但王振为等待他私人的千辆辎重车,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
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瓦剌大军完成合围。饥渴交加的明军在内奸的策应下全线崩溃。混战中,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的五十二名高级官员战死,护卫将军樊忠虽奋力杀敌,最终也身中数十箭而亡。眼见突围无望,明英宗索性盘坐于地,束手就擒。这一幕,与三百年前的\"靖康之变\"何其相似。
噩耗传至北京,举国震惊。留守的文官们群情激愤,齐聚午门外要求严惩王振余党。监国朱祁钰犹豫之际,王振心腹、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竟当众呵斥大臣。户部给事中王竑怒不可遏,率领同僚将马顺当场击毙。随后,宦官毛贵、王长随也遭同样下场。这场发生在皇宫内的血腥清算,史称\"午门血案\"。
后来朱祁钰即位为景泰帝,将王竑擢为佥都御史,委以守城重任。而明英宗则在漠北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囚徒生活,这场因轻率亲征导致的\"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