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编译:伊朗核计划面临重大挑战,科学家转移地下
根据《每日电讯报》独家报道,在超过30名核科学家先后遭遇暗杀后,伊朗被迫将幸存的科学家转移到地下,避开以色列不断加剧的定点清除行动。这些科学家已不再居住在原有住所,也不再在大学里任教。伊朗政府秘密安排他们和家人搬迁至德黑兰或北部沿海的安全别墅中,进行严密的保护措施。
报道称,以色列情报部门已掌握了一份名单,约有100人,其中包括15名以上的幸存科学家。以色列方面明确表示,名单上的人面临艰难的抉择:要么继续参与工作,冒着随时被袭击的巨大风险;要么选择退出,彻底放弃核计划。随着形势的紧张,伊朗采取了这一极端手段来保护关键的核研究人员,避免更严重的损失。
这场风波正值伊朗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加剧之际。本周,伊朗处决了一名被指控为以色列间谍的核科学家鲁兹贝赫·瓦迪。瓦迪曾在伊朗的核设施工作,涉嫌帮助暗杀其他科学家,因此于周三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再次突显了伊朗核计划面临的安全威胁。
展开剩余74%以色列的专家认为,伊朗已经培养了一批新一代核科学家,随时准备接替被暗杀的前辈。这些新任科学家尽管在严格保护下工作,但以色列方面却将他们视为“行尸走肉”,认为他们可能随时成为下一批目标。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伊朗的核研究计划已建立了备用机制,每位关键人员至少都有一名副手,通常是2至3人一组工作,以确保在遭遇袭击时科研工作能够持续进行。
根据以色列情报与国防分析专家罗南·所罗门的说法,这些幸存的科学家和新一代成员,对于伊朗的核武器研发至关重要。“这些科学家参与了将‘沙希德-3’导弹改装为核弹头的工作,对伊朗的核部署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罗门向《每日电讯报》表示。“虽然一些被清除的科学家专注于弹头设计,但剩下的科学家在运载系统方面的专长,同样是以色列关注的重点。”
以色列情报部门指出,伊朗的核研究计划已深深扎根于其大学和学术界,因此,以色列上月对德黑兰的沙希德·贝赫什蒂大学和伊玛目侯赛因大学进行了空袭。这两所大学与伊朗的军事和核计划息息相关,空袭旨在破坏其科研基础设施。尽管伊朗官方坚称其核计划仅限于民用目的,但以色列认为,伊朗的核计划与其本国类似,许多科研项目具有“军民两用”的性质。
在伊朗科学家面临威胁的背景下,前以色列国防情报局伊朗事务专家丹尼·西特里诺维奇表示,幸存的专家们面临两难选择:“他们亲眼目睹了同事的遭遇,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们继续支持伊朗政权的决心。”他还强调,“这些专家是伊朗核武器研发的核心成员,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成为以色列的打击目标。”
自从“六月战争”爆发以来,伊朗加大了对科学家安全保护的力度。此次冲突中,美国曾空袭伊朗的核设施,而伊朗则以导弹袭击以色列进行报复。之前,伊朗只有一个革命卫队单位负责保护科学家,但由于信任问题,现在已有多个机构参与协调保护工作。
在一次空袭中遇害的伊朗科学家赛义德·阿里雷扎·萨迪吉·萨贝的兄弟公开呼吁伊朗修订核政策,以更好地保护科学家。他建议伊朗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重新审视核武器禁令。他指出,“如果伊朗决心研发核武器,肯定能在两年内成功,但由于选择了和平道路,敌人开始对科学家、指挥官和精英展开持续暗杀,企图阻止我们的科研进步。”萨贝还强调,这些遇害的科学家并没有从事军事活动,他们的研究完全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符合和平核计划的框架。
6月13日的袭击中,几名知名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丧生,其中包括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有杰出贡献的阿米尔·侯赛因·法吉。法吉的研究成就被与2010年遇害的核科学家马吉德·沙赫里亚里相提并论。这场空袭主要针对伊朗的学术与科研基础设施,旨在破坏伊朗数十年来在核物理学、放射性药物等领域积累的人才和研究成果。
作者:梅兰妮·斯旺
保罗·努基
发布于:天津市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